分享一下最近读到的比较喜欢的两首词。

第一首出自杨慎的《二十一史弹词》第四段《西江月》,说三分两晋:

道德三皇五帝,功名夏后商周。五霸七雄闹春秋,顷刻兴亡过手。

青史几行名姓,北邙无数荒丘。前人田地后人收,说甚龙争虎斗!

第二首是《贺新郎.读史》:

人猿相揖别。

只几个石头磨过,小儿时节。

铜铁炉中翻火焰,为问何时猜得?不过几千寒热。

人世难逢开口笑,上疆场彼此弯弓月。

流遍了,郊原血。

一篇读罢头飞雪,但记得斑斑点点,几行陈迹。

五帝三皇神圣事,骗了无涯过客。

有多少风流人物?

盗跖庄蹻流誉后,更陈王奋起挥黄钺。

歌未竟,东方白。

《二十一史弹词》这本词集中有非常多不错的词,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找找电子版来读一读。

两首词,一首作于明代,一首写于现代。从泛黄的纸页间起身,抖落时间的尘埃,带着各自朝代的体温与呼吸,在某一刻猝然相遇——像两片不同季节的落叶,飘落在同一个句点上。

历史有时会在一页纸上相遇

杨慎《二十一史弹词》中的这首词,开篇便是"道德三皇五帝,功名夏后商周",七字排开,像一道朱红的宫门缓缓推开,露出里面端坐的圣贤、征伐的将相、更迭的朝代。

这是士大夫眼中的青史——道德为经,功名为纬,成败得失皆可装裱成册,供后人临摹。

读这样的词,总觉得历史是一卷工笔长卷,笔墨浓淡间,尽是循环往复的旧事。

而后人读史,却另有一番气象。"人猿相揖别"五字劈空而来,石头磨过,铜铁烧穿,那些被旧史笔墨轻轻带过的苍生,忽然从竹简的缝隙间涌出。

这不是庙堂之上的钟鼓声,而是大地深处的闷雷,是熔岩奔突的轰响。

历史不再是装订成册的典故,而成了野火燎原后新生的旷野。

这是文字与文字的邂逅,更是历史与历史的对望。


那么,屏幕前的你,更喜欢哪一首呢?

是倾心于杨慎笔下的典雅轮回?

还是偏爱后来者笔锋里的野性新生?

最后修改:2025 年 05 月 20 日
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你有用,请随意赞赏